日前,香港傳出了一則令人惋惜和悲痛的的噩耗!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演員廖啟智因患胃癌于近日去世,享年66歲!
面對癌癥,我們真的是無能為力嗎?胃癌是當前世界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從數據上來看,在世界范圍內,中國以及東亞等地區是胃癌高發的地區,發病率遠遠高于西方國家。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胃癌新發病人數每年有40余萬,死亡人數超過20萬。
我們的胃是怎么會一步步發展為胃癌的呢?
我們的胃每天都要分解和消化大量的食物,如果我們患上了胃炎,不給予重視,也不及時治療的話,久而久之會有可能引起嚴重的胃部疾病的。實際上,由胃炎發展到到胃癌,往往只有四個階段: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與此同時,生活中的一些因素會對這個疾病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
1、長期大量吸煙飲酒
長期大量喝酒,酒精會刺激到胃粘膜,不僅會對胃粘膜造成損傷,而且在胃消化吸收的過程中,會刺激腸胃內環境,導致腸胃疾病。吸煙會刺激機體的神經系統,增加胃的蠕動,促進胃酸分泌,可對胃粘膜發生損害作用,使胃粘膜屏障功能受損,就容易會導致胃炎甚至胃癌的發生。所以為了保護身體健康,我們要控制煙酒。
2、飲食習慣不健康
長期吃煙熏、辛辣、高鹽、腌制、燒烤、煎炸食物的人群患胃癌的風險會更高,這主要是與這些食品中所含的亞硝酸鹽、真菌毒素、多環芳烴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關,所以不能長期攝入,我們一定要少吃。
3、飲食不規律
吃得太快,吃得太飽,經常吃飯不及時甚至不吃早餐,這很容易會加重腸胃的負擔,以至于很有可能出現一些腸胃疾病,比如胃炎、慢性胃潰瘍等,這些疾病如果一直拖著不及時治療的話,有可能會引發惡性循環,對身體造成進一步的危害,甚至引發癌變。
4、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世界范圍廣泛存在并且比較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很多研究已經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成年人胃腸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同事也是消化性潰瘍、胃癌發生的危險因子。據報道,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過50%[1]。現如今,幽門螺桿菌感染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而我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很高的國家,普通人群的感染率為34.52%-80.55%,多數地區人群感染率大概為50%,平均感染率為58.07%[2]。在我國范圍內,大概有7億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其實這已發展為嚴重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3]。
由胃成為胃癌是有一個逐循序漸進的過程,大多是在胃炎的基礎上、加上幽門螺桿菌感染和其他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引起了胃癌。因此,為了避免或者減少這種危險情況的發生,我們應積極治療癌前病變,調整膳食結構和生活習慣。一旦發現感染幽門螺桿菌,要盡快接受治療。如果出現了類似胃癌的癥狀表現,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出現這些癥狀要警惕胃癌,胃鏡檢查是主要的檢查手段
胃癌的早期無明顯癥狀,一般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才會有癥狀,如:乏力、飯后飽脹、食欲下降、貧血、消瘦、營養不良、嚴重和持久的胃灼熱、腹瀉、惡心嘔吐、黃疸、發熱、胃痛或者是腹部疼痛、腹部腫塊、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黑便、便秘、幽門梗阻、腹水等。
在眾多的檢查方法中,胃鏡活檢和細胞學檢查是現在診治胃癌的主要方法。建議40歲以上的人每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4],具體檢查時間和次數可以咨詢醫生的意見來進行。值得注意的是,40歲以上的有胃部不適、黑便的患者,更要重視做胃鏡檢查。
此外,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也應及時做檢查,主要包括了一級直系親屬中有胃癌病史、嗜煙嗜酒、長期飲食習慣差(愛吃腌制、燒烤等食物)、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
參考文獻:
【1】胡伏蓮.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流行病學.中國醫刊2007;42:17-18
【2】王凱娟,王潤田,中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流行病學Meta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443-446
【3】Wong BC,Lam SK,Wong WM,Chen JS,Zheng TT,Feng RE,Lai KC,Hu WH,Yuen ST,Leung SY,Fong DY,Ho J,Ching CK,Chen JS.Helicobacter pylorieradication to prevent gastric cancer in a high-risk region of Chin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MA 2004;291:187-194
【4】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專業委員會.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2014年,長沙)[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4,31(7):361-377.DOI: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4.07.001.